南方都市网
首页 新闻资讯财经时尚科技健康体育汽车房产教育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 >平安产险驻村干部:打通致富路,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

平安产险驻村干部:打通致富路,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

发布时间:2018-06-28 10:42 | 浏览次数:165
为感恩国家、回馈社会,中国平安在三十周年之际开启三村建设工程,深入进行产业扶贫、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,助力中国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和美丽乡村建设。 此前,32位平安产险人已代表公司扎根在全国各地乡村,用挂职驻村干部的方式为村民们办实事。他们不畏

为感恩国家、回馈社会,中国平安在三十周年之际开启“三村建设工程”,深入进行产业扶贫、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,助力中国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和美丽乡村建设。

此前,32位平安产险人已代表公司扎根在全国各地乡村,用挂职驻村干部的方式为村民们办实事。他们不畏艰辛、敢于奉献,通过修路通渠、建校办厂、扶贫到户......确保了精准扶贫的基层落地。

今天,我们走近其中几位,听听他们的故事。

1

边加

驻地: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纳尔乡德庆村

扶贫8年,边加走遍了德庆村附近大大小小10多个村落,村民们无论是缺什么要点什么还是哪里不舒服加边都记在心里,他说,“等有一天,村民们能够在饭饱茶余之际谈笑风生,这扶贫到位了。”

科普多了,大家都开始喊我老师

“现在义务教育不仅延长到了15年,教育‘三包’经费标准还提高到了3480元。”“村里产妇住院生孩子,还可以拿补助,所以家里有产妇一定要去医院”……

从来德庆村的第一天起,边加就在对每户人家进行调查摸底及深入走访,渐渐地,村民们缺什么、少什么、哪里不舒服都会找边加商量。“因为熟络了,趁着大伙儿一起帮忙的时候,我也会把一些新的政策、情况告诉村民”,边加笑着说,“科普得多了,大家都喊开始喊我老师了。”

随时准备充当“劳动力”

和很多地方一样,残疾和家庭劳动力缺乏也是德庆村部分家庭迈不过的一道坎。“村子海拔高,气候差,年轻人原本就少,一旦家里出现残疾的情况,生活也就成了问题”,边加说,“种地、挑水、家务...有时我们考察核实有劳动力缺乏的家庭情况后,还会充当一下他们家的‘劳动力’。”

2016年的11月大雪纷飞,村子里一户孤寡老人年龄较高,天气寒冷身体也不利索。边加便向公司申请,前往这户人家,帮忙煮饭、扫地,照顾他们的日常饮食起居。待了一段时间后,边加留下了米、面、油、奶等生活用品准备离开时,老人却抓着他的手,舍不得放一边流泪一边说,“小伙子真好,真好。”

“乡村游”助推百姓脱贫致富

多年的扶贫让边加发现,德庆村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,在开发建设休闲度假方面具有一定的条件。在和当地政府的共同考察调研后,边加和工作组一起推动了“乡村游”项目,通过度假村的开发建设,促进经济发展和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。

“如果不能让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,那这个项目基本就没有意义”,边加认为,村民的生活条件改善是精准扶贫的主要目的,“哪一天村民们能够在饭饱茶余之际谈笑风生,这扶贫到位了。”

边加在村子里待了快8年了,村民们除了感激更多的还有支持。“扶贫遇到的难题,容易解决的立马解决,难度较大的坦诚和村民商量,用集体的智慧共渡难关。”在边加看来,村民们“老师”的称呼,给予我足够的支持与尊重,同时也让这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背负得更淡然平和。

2

姜炳辰

驻地: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绥滨镇吉福村

绥滨县,这个接近祖国最东方的偏远地方,是姜炳辰近一年来下过心血最多的地方。解决村民喝水、夜晚照明,组织村里儿童夏令营...这片民风淳朴的土地上,听到孩子们喊他一声“叔叔”是他最开心的事。

驻村扶贫干实事,齐力攻坚送清泉

2017年5月30日,姜炳辰成为了平安产险驻绥滨镇吉福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员,在走访贫困户时姜炳辰发现,住在离村子自来水房较远的农户家经常会出现喝不上水的情况。“我们了解到情况的时候,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好几年了”,于是他让工作队迅速与村两委沟通,深入走访调查,姜炳辰说,“了解后才知道,是自来水主管路变频调压器损坏,村委会经济紧张,一直都没能更换。”

摸清情况后,姜炳辰带着工作队二话没说攒齐2400元为吉福村购买了主管路变频调压器,并协调配合县水务局工作人员免费为吉福村进行安装,在春天回暖前解决了村里离自来水较远的40户、约100余名村民用水、喝水难的问题。

相隔50米的光明,照亮整个吉福村

在村子里住了没多久姜炳辰就发现,一到晚上村里就是“两眼一抹黑”。2017年6月,“到了晚上我们就觉得怎么那么黑,仔细一看才发现,整条村子没路灯”,姜炳辰说,“因为夜里一片漆黑,老人、儿童夜间行走常有绊倒、摔伤的事情发生,拥有明亮的路灯也成了很多村民的心愿。”没过几天,姜炳辰和同伴对吉福村实施“亮化工程”,为整村安装太阳能路灯,总投资30 万元,总共为吉福村安装太阳能路灯120 盏,实现每隔50 米一盏路灯,整村全覆盖。

吉福村这晚上一亮可不得了,因为姜炳辰所带领的平安财险驻吉福村工作队,建造出了绥滨县第一个整村亮化村,这个雷厉风行的动作创造纪录的同时,也实实在在解决了村民晚上出门的困难。

带你看看世界,也带你走进我的心

去年8月,姜炳辰走在吉福村的田野间,能看着孩子们玩游戏,但却无法近身。“村子里的孩子以田野为伴,并没有念过几年书,孩子们认生,可能远远看到你挥手的动作,但你却收不到他们回应的信号。”这让姜炳辰萌生了一个想法:我想和孩子们唱首歌,哪怕见面打个招呼,听到孩子们一声亲切的“叔叔”。

就这样,“平安带你看世界·爱心助朝阳”夏令营的计划就这么诞生了。8月姜炳辰带着村里23个孩子前往哈尔滨,逛了大学、中央大街,吃西餐、冰淇淋,带着孩子们住大别墅。“在别墅里,孩子们手捧一个冰淇淋,由于口味不同,这些孩子还总想方设法去尝一口别人的”,姜炳辰说道,其中有个小男孩还对他说,“叔叔,你也吃一口吧”。

“我当时觉得非常幸运,因为我和他们一起生活,我爱着他们”,回到吉福村后,不少孩子们见到姜炳辰后,都会满脸笑容地喊出一句,“叔叔”。

3

努尔艾力·塔力普

驻地:新疆和田县伊斯拉木阿瓦提乡库木格勒村

跨越荒漠来到和田之后,努尔艾力像一个土生土长的“当地人”一样,帮助村民解决饮食、日用品等物资问题,规划进行文化知识、专业技能的教育工作...他把自己奉献给这片土地,如同边疆的精灵一般。

化身“当地人”安定民心助扶贫

2018年1月31日,努尔艾力作为平安产险扶贫工作组,跨区来到环境更加严峻的和田。在这里,努尔艾力抛弃了“扶贫者”的身份,就像一个普通的“当地人”一样和村民相处着。

在驻村的几个月时间里,除了以“本地人”的身份与村民交流,调查民情、搜集扶贫农户信息外,努尔艾力也负责当地扶贫工作的台账整理。一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后,他似乎读懂了他们对生活改善的渴望和对恶劣生活的抗争之心。因此,申请到棉被、衣物等都会第一时间和工作组送到有需要的贫困户家中,给予必要的帮助。

27岁的天空,赤黄的土地

努尔艾力今年27岁,最初从喀什越过400多公里来到和田时他非常不适应。“这里的环境、条件非常差,居住的宿舍要什么没什么”,尽管“一无所有”,但努尔艾力却保持着良好的心态,他说,“这里有着它的特殊性,所以我更要把心态端平,去调节未来可能出现的状况。”

让努尔艾力没想到的是,当初选择来和田扶贫,家里人竟然出奇地支持,这也让他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,“不管困难有多大,都大不过他27岁的心。”食物不足,努尔艾力便与村民和当地政府沟通,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种植少量庄稼,在解决部分村们饮食的问题的同时,也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生存寄托。村子里缺的日用品,努尔艾力和工作组沟通,依靠公司的供给,尽量同时满足村民与工作组的生活、工作需要。

尽管来到和田的时间不长,但努尔艾力乐于助人、开朗的性格让扶贫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,“边疆缺的东西很多,但我希望能从最基本的层面上慢慢补回来,这包括文化知识、思想和生存技能”,努尔艾力说,边疆是一片广阔的天空,通过精准扶贫让村民百姓插上腾飞的翅膀,便是实现脱离贫困的重要基础。

4

杨庆丰

驻地: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莲塘村

在驻村的两年日子里,杨庆丰和同事们为乡亲们办实事,修路修渠,开办了一所平安幼儿园、一家百亩茶商,申请资金扶助当地村民多产业科学经营,并开展岗位培训。

教育、经济产业“双管齐下”

2016年,入驻莲塘村后,杨庆丰最先从教育“下手”,两年多的时间,开办了一所幼儿园,让孩子们同样在低龄阶段学到知识,不在起跑线上落后太多。

除了教育,杨庆丰带领工作组进行村里农产品行业改造,他带领工作组开了家一百亩的茶商,通过对村里的农产品进行升级改造,从资金、基建到生产设施,并结合家庭劳力,为每户家庭量身定做脱贫方案和产业帮扶方案,全方位精准扶贫。

此外,杨庆丰组织工作组策划维修道路和水渠,整治水道,让两岸的农田不受侵害,能充分进行耕作。杨庆丰还帮助贫困户上电焊工课程培训班,考电焊工证;为孩子上学的幼儿园提供了包括清洁工等几个岗位。总之,杨庆丰带领着工作组了解村民的实际信息、困难需求的同时,千方百计解决就业。

“感恩客家歌”唱出扶贫情

去年,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,清理违章、违建物,包括废旧的建筑物、猪栏等等垃圾物品,也是一项核查工作,“仅仅靠工作组的处理在工作进度及难度上都非常大”,杨庆丰透露,“当时全村的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,帮助我们清理这些物品,甚至有一个村民还装编了一首歌,用本地话(客家话)给我们演唱了,并把这首歌写进了课件里。 ”

为了让村民能结合自身实际精确了解到扶贫政策的相对性和原则性,杨庆丰不断通过政策的疏导开通村民的思想,渐渐地,不少质疑声音也随风飘散。

“我的背后有平安在支持,精准扶贫也越做越好。”杨庆丰说,一个团结的团队也会给人带来巨大的信心和动力。坚持相对公平、实事为民的原则性,努力实现精准扶贫一一对应。

5

驻地: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箭秆河村

让村民从山沟搬到县城,保留国家复垦土地,“当一方水土已经养不了一方人时,离开原来的家,但能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”,周闯在箭秆河村的2年里,帮助村民搬迁的决心从来都没有动摇过。

扶贫,从大山沟里搬家开始

两年前,周闯和同事来到箭秆河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,村庄在一片大山里,叫“桃木疙瘩”,这里也是国家第一所希望小学所在地。这片大山里有14个自然村,箭秆河村是其中一个。特殊的是,这里被确定为整体搬迁村,想要生活村民只能搬迁。

让村民从山沟搬到县城,周闯的工作包括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以及入户调查、搜集搬迁的各种材料,在搬迁前,周闯还需要对每一户搬走村民的旧房子重新丈量,包括房体和院子,并帮助村民当场拿着身份证照相,保留第一手资料。

“一切基本顺利,但不愿意搬迁的两户让这个工作变得异常棘手”,周闯说道,“当时搬迁准备入新家时,不少村民依依惜别,有些孩子哭得稀里哗啦的,但还是搬了,不过有两户老百姓怎么劝都不愿搬离。”

其实,村民也有自己的顾虑,“出去了没法生活,岁数大了,不愿意离开故乡”,为了让两户村民搬迁,周闯使出了浑身解数,“国家给了房子,每人25平方,我们每人还掏3000块钱。”即便是这样,两户人家最终还是没搬。2018年春节刚过,偌大的箭秆河村只剩下了他们。“看着孤独的两户人家,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”,周闯遗憾的说。

当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时,该怎么办?

作为搬迁村,国家政策是不允许有项目和搞基础建设,协助箭秆河村村民搬迁也就成了周闯工作的中心。“虽然没有表面上能看到的光鲜成绩,但是对于村民们实际意义和影响却非常大”,周闯说,“在这里,一方水土已经养不了一方人了。十个村子200多户人家,一个小山坡、小山沟几户人家,居住分散,这种情况下,饮水、卫生、教育等想要改善几乎没有指望。 ”

去年,因为搬迁需要到县城办理材料,可周闯却发现仅单程就需要耗时近6小时。“生活与外界的隔绝程度之高令人咋舌”,周闯说,“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家,但村民能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,离实现医疗、教育、卫生等他们需要资源也就近一步了,这也坚定了我帮助村民搬到县城的决心。 ”

从广东到新疆、从四川到黑龙江,这些产险人身赴祖国的大江南北,以驻村干部的身份为乡亲们做实事,把心血和汗水撒播在践行精准扶贫的道路上。

精彩图文